“原来压力也能‘变废为宝’啊!”周二下午的心理社团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二十几位同学正用彩色黏土捏出自己最近的烦恼,又七手八脚把它们改造成“勇气勋章”。
这里是商贸旅游系心理社团的课堂,没有PPT轰炸,没有严肃说教,有的只是盘腿坐在地上的冯杰老师和一群卸下心防的学生。
心里话漂流瓶:原来不是我一个人
“刚报名时我还担心要被说教或写心理报告呢!”美发24班学生陈昕蕊笑着揭秘。实际上,每堂课都以一个特别环节开场:大家把最近的烦恼匿名写在纸条上,随机抽读后发现“原来这么多人和我一样焦虑专业考试”、“暗恋心事居然能引发全场共鸣”。冯杰老师总会眨眨眼说:“看,我们都不是孤岛。”这种“不孤单”的治愈感,让很多学生从“来凑学分”变成了“每周最期待的一小时”。
解压还能这么玩?课堂变成心灵游乐场
你以为心理课就是做测试、听讲座?这里的画风完全不同——
情绪大爆炸剧场: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被ddl追杀”的抓狂,演着演着全班笑倒一片;
压力碎纸机行动:把写满焦虑的纸片塞进特制盒子,看着它变成彩色纸屑漫天飞舞;
夸夸接力赛:随机抽签为同学找三个闪光点,有人因此发现“原来我热心肠的样子这么酷”。
“每次上完课都像给心里卸了个包袱。”旅游23班的范馨玉同学晃了晃相机里刚拍的课堂表情包,“你看冯老师学焦虑怪兽的样子,够做一周表情包了,哈哈!”
冯老师的神奇操作:把心理学藏进游戏里
总爱穿卡通卫衣的冯杰老师被学生称为“解压魔法师”。他会用“手机依赖症”学生最熟悉的抖音模式,带大家刷“心理知识小短剧”;把MBTI性格测试改编成“咖啡馆点单游戏”;甚至带学生在教室玩“信任后仰挑战”,让大家用身体感受被接住的安全感。
冯老师说:青春期的困惑,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解决;说出“我好累”也没那么难;我们这里不是让学生变完美,而是让他们发现——现在的我也足够好。(文/马晓婉、图、审核/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