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史纵览-在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 共青团十大开过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所确定的党的工作方针,受到共青团全团的坚决拥护。为了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得到全面地贯彻和落实,团中央及时地在1979年2月19日至2日24日于北京召开了团省、市委书记会议。会议决定,共青团组织要以四化为中心把全团工作活跃起来,共青团组织要从以参加政治运动为主转移到以参加生产建设活动为主的方面来。会议要求要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统一全团的思想,要求广大团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做到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切实把共青团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根据团省、市委书记会议精神,团中央于3月1日发出了《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同年9月19日于北京召开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命名表彰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代表党中央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受表彰人员。全国青年闻讯后深受鼓舞,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迅速在全国各行各业展开。到1981年全国县级以上题为命名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已达100万之多。广大团员和青年通过参加这个活动,在各自岗位上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发展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作出许多贡献。
  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开展,向科学要生产力,搞革新创造和发明,提高劳动效率等一些新观念、新认识在青年中逐渐萌发并且扩展开来。共青团组织及时抓住“苗头”,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学习、掌握科技知识的观念在广大团员和青年中扎根。1979年10月3日至23日,共青团中央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体委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邓颖超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剪彩,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宋庆龄为展览题词。受这次活动的激励,到1982年全国有300万团员和青年职工参加小发明活动,创造发明的成果达10万项。在农村也涌现许多靠科学种田致富的青年,在团中央、国家农委于1982年5月7日至13日联合在山西省夏县召开的“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经验交流会”上,有50个学科学用科学的青年先进集体和100个青年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十年动乱和极左思潮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实现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时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团中央决定通过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青少年心中重新点燃精神文明之火。
  在1979年的第一季度,一些大中城市的共青团组织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的名义,组织当地青少年学生走上街头,开展维护公共秩序、打扫环境卫生、为群众做好事活动。随着这项活动的持续、深入、广泛地展开,逐步在社会上传播了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同时也让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受到触动和教育。1981年2月,团中央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与7个社会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联合倡议》,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不久这个活动又增加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活动发展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个活动不仅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而且在社会上树立了中国青少年的新形象。通过这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动和灵活扎实的思想教育,广大青少年振奋了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增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由清华大学学生首先喊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多做贡献”的口号,很快成为一代青年共同的心声。  
  十年动乱中,共青团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所以团十大闭幕后全团工作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共青团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也为全团工作的恢复和组织建设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共青团十大提出的“团要成为团结青年的核心,必须有整齐的队伍,严密的组织,坚强的战斗力”的要求,团中央在1980年1月组织全团开展创先进团支部活动,在1981年2月在全团开展“做一名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引导团员和青年深入学习和了解党的路线和方针,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增强团员发挥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使广大团员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经过4年的努力,共青团的各方面工作开始重新恢复和逐步健全起来。到1982年底,全国团员数量达到4800万名,其中2600万名团员是在共青团十大闭幕以后加入团组织的。这种情况表明,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具有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共青团组织正在重新成为团结教育全国青年的核心。
  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号召,为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全国青少年展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同时热切期望中国共青团和全国青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军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会议精神,共青团于1982年12月20日至30日,在党的十二大闭幕仅3个月后,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动员全团和全国青年响应党的召唤,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好改革开放事业的排头兵。
  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把中国青年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次会议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会议始终洋溢着中国青年与革命前辈两代人亲密无间的气氛,充满了党中央对青年殷殷关切之情。会议开幕时,5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向中国青年表示祝贺;会议闭幕时,他们又会见全体代表,与大家合影,并同部分代表亲切地座谈,表达他们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他代表党中央语重心长地指出:“革命的前辈常常说:未来是属于青年的。这个真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具体地、明确地摆在我国青年的面前。共青团的任务,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国青年,奋勇前进,以对祖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
  面对这种关怀和深情,与会代表无不为之深深地感动。
  大会期间,代表们认真听取、讨论和通过了王兆国代表上届团中央作的题为《团结全国青年,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光辉前程进军》的工作报告,听取了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关于国防建设、中国青年成长道路和国家经济形势的报告,讨论修改了团的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团中央委员会。团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由18人组成的团中央常委会和由7名常委组成的团中央书记处,王兆国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共青团十一大闭幕后,全团立即行动,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气的生力军姿态加入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进军中。
  青年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的社会力量。根据青年的这一特点,团中央发动青年参加“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五小”智能杯竞赛活动,组织青年开展“为重点建设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竞赛活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和文明经营示范活动,极大地焕发了工交、基本建设和财贸战线团员和青年的工作热情。
  在广大的农村,共青团组织积极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形势,紧紧把握农村青年最关注的“热点”开展工作。共青团首先在农村开展以勤劳致富报告团和发展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内容的“一团两户”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倡导建立青年经济联合体,将这个活动发展为“两户一体”活动。这类活动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商品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党的领导和团中央各级组织的配合下,劳动致富于80年代中期在农村青年中掀起了一个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给青年就业、成才、施展个人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在改革前,企业管理是青年人很难涉足的领域,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一大批青年企业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年初,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型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青年管理人员约占全部管理人员的一半,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厂长(经理)、党委书记的比例已接近1/3。为了培养和扶持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团中央于1985年2月4日创办了中国青年企业管理者协会。这个协会的诞生不仅适应了青年管理人员成长的需要,而且为共青团工作拓展了新的领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广大青年感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和紧迫,一股“自学热”在青年中酝酿、萌发。共青团中央因势利导在1983年10月发出《通知》,要求团的各级组织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帮助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项活动受到全国青年的热烈欢迎,有1.2亿人参加了活动,涌现出数以万计的青年读书积极分子。
  党中央在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明确指出能否搞好这项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共青团发扬“倡风气之先”的传统,通过系列活动扎实地推进青少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80年代中期,先后开展和推广商业、服务业的“综合包户”活动和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礼貌用语活动,有效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文明的气氛,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在社会上和青少年中越开越鲜艳。
  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树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为基础。所以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没有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围内。从1983年开始,相继有十几个省、市的团组织带领青少年开展寻访革命史迹、搜集编辑史料、兴建历史纪念标识活动。这个活动后来被统称为“学史建碑”活动。团中央及时向全国推广了这项活动,使这一活动得到深入发展,并且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代中国青少年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榜样。为此,共青团根据时代的要求,给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引导他们前进的当代的楷模。在1983年共青团集中宣传了模范共青团员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激励青少年奋发努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1984年团中央又抓住陕西华山抢险、山西太原迎泽湖抢险、河北石家庄沉绿湖抢险青少年英雄集体抢险救人的事迹,组织全国青少年开展向“一山两湖”英雄集体学习的活动,在80年代青少年当中播撒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思想火种。   
  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为全国人民确定了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主要政策措施,提出了经济改革的设想和步骤,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共青团立即在当年11月召开了团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动员和带动全国各族青年在“七五”期间建功立业、做四有新人的决定》,号召全国各族青年举改革旗帜,创四化大业,做四有新人,为全面完成“七五”计划的各项任务而英勇奋斗。
  在共青团全国代表会议结束后召开的团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新当选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宋德福向全团提出了“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要求全团围绕在四化中建功立业、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题上,打基础,抓基层,办实事,抓落实。团中央书记处率先垂范,带队深入基层,全团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也纷纷下基层、抓落实。经过全团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全国230万个团支部都活跃起来,都生机勃勃地发挥作用。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全团各项工作任务在基层的落实,而且增进团的领导机关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因此有力地推进了团的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
  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共青团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精神,在1988年5月4日至8日召开了中国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27名会议代表肩负着5600万团员的重托,会聚北京共商共青团工作大计。会议开幕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在党中央给会议的祝词中,要求青年一代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崇高的理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爱国主义热忱,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争做新一代创业者,自主、自强,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和讨论了宋德福向大会作的题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工作报告,并且按照会议议程的安排对逐项议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议,最后根据充分发扬民主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经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和《关于实行团员证的决议》,确定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为中国共青团代团歌,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共青团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25名中央委员组成团中央常务委员会,由8名常委组成书记处,选举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在共青团十二大召开之际,适逢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性发展阶段之时。这时,尽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困难。面对这种形势,共青团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积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服务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努力为发展生产力做贡献,努力做维护安定团结社会局面的促进派。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针对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共青团组织以“活血化瘀”为重点,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工作。在1990年初,团中央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组织,从全国挑选了12名表现优秀、成就突出的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组成“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于当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在北京、河北、上海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央国家机关举行了近40场演讲报告会,直接听众5万余人,使得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受到了生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共青团组织开展的这一类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青春气息的思想教育活动,不仅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激发他们立足本职,着眼全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谱写更加壮丽的新乐章。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全团各级组织已经初步摸索出一套在经济建设领域发挥作用的办法和途径。80年代初期兴起的“五小”发明活动,这时已经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领域,变成广大青年职工立足本职岗位锐意创新、顽强攻关的具体行动,有效地促进了青年工人素质的提高。共青团组织的生产突击竞赛活动,已经被纳入企业生产活动有序轨道,竞赛活动的辐射面得到扩大,竞赛内容也变成以“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为核心。1989年9月至1991年4月由共青团组织倡议发起的“青春在旅游业中闪光”主题活动,不仅促进了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旅游业青工的精神风貌;而1990年10月由共青团组织会同有关部委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首届青工技术大赛,则有效地把广大青年工人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学知识、学技术上来。在各级团组织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的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多方面显着的效益,遍布乡村的40万“青年星火带头人”,成为科技兴农的骨干力量。团中央倡导和支持的“东西互助”活动和“脱贫致富小开发”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700万个“脱贫致富小开发”项目,为老少边穷地区带来了告别贫困落后的希望之光。据不完全统计,在1984年至1991年的8年中,青工每年有2亿多青少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共建设有一定规模的青年绿化工程5500多个,绿化面积达2300多万亩。其中3000公里长的青年防护林,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青年造林绿化工程,更是充分展示了青少年在绿化造林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同时也是在祖国大地上矗立起共青团的绿色丰碑。
  共青团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新时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党也在这个时期中给予了共青团巨大的关怀。1989年7月16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刚刚担任总书记职务22天,就出席了团中央的常委扩大会。在会上,他不仅充分肯定了共青团的工作,而且明确指出了团的工作方向,并且要求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工作,都要关心青年成长。同年12月21日,党中央又发出《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这个文件正确地解决了加强和改善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共青团的任务和职能,从而为共青团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切实有效地推进了共青团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团的体制改革的探索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通过“下基层,抓落实”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团中央先后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试行)》两个文件,明确提出进行共青团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团的性质,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而不是改变团的性质;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团的社会职能,而不是改变团的任务;是为了理顺党团关系,而不是摆脱党的领导。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经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团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团的工作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
  改革促进了团的组织建设。通过改革的实践,团的各级组织进一步明确了团的基层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主动加强了团支部建设工作,从而使基层团委的作用得到强化,为使团的基层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打下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团组织还加强了团员的发展工作,不断为团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在此同时,团组织还积极协助党的组织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认真、负责地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使得一大批有志青年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发出了庄严的誓言。
  改革促使团的外部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共青团根据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了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工作,在领导机构中设置了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办事机构,同时积极争取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循序渐进地推进青少年立法工作和政策配套工作。经过各级团组织的努力,在1991年9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青少年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实施。各地的共青团组织也在这时积极开展地方性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在各地也相继诞生了一系列青少年法规。这些青少年法规的问世,使共青团的一些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为共青团充分履行社会职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改革推进了共青团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共青团的青少年报刊、书籍和音像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团中央和各地团组织制作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产品,力求能够从各方面满足全国青少年的需要。在此同时,各级团组织还积极恢复和创办青少年宫、青年之家和青少年活动营地等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帮助广大青少年开展丰富多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气氛轻松、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中得到休息和放松,获得教育和启迪。为了全面提高共青团干部的素质,加强团干部的培养工作,共青团在1985年12月开办了全国第一所培养共青团工作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接着,又在1987年创办了共青团全国电化教育中心和全国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编辑出版了一大批适用于各级团校使用的教材和音像制品,较好地满足了各地培训共青团干部工作的需要,同时对于团干部岗位培训工作走上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全团逐渐深深地感受到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加强共青团工作理论的研究工作成为全团上下共同的呼声。从这种现实要求出发,1991年9月7日,一个全国性专门的青少年理论研究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些工作机构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全团的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
  改革开放为共青团的国际、国内的各种联系交往拓展了新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共青团领导下的青联、学联工作日趋活跃,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族青年的团结,促进了各界青年的交往,尤其是同港、澳、台各界青年的交流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青年是面向未来的,青年间联系交往的深入发展,必将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在国际交往方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为共青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青年国际访问代表团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世界各国的青年朋友也经常成为中国青年的客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才真正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推进和活跃了全团带队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团中央建立了专门协调全国少先队工作的机构——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少工委”)。在少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少先队工作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创造杯”竞赛活动,“达标创优”活动等活跃和加强少先队的基层工作;同时通过树立以赖宁、“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少年儿童的学习榜样,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综合提高。新一代中国少年儿童在茁壮成长,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扩大了共青团的工作领域。改革促进了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改革也拓展了共青团的工作视野。共青团自1989年开始,通过组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中国国情出发,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实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并且把这项活动命名为“希望工程”。这项活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许和支持。邓小平亲笔为“希望工程”题词,还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在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的支持下,“希望工程”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同时,一批以中国青旅、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团办经济实体相继出现,这类经济实体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开展经营活动,创造了一定的效益和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实体的出现促使共青团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使一批有才华的青年脱颖而出,同时也增强了共青团的经济实力。
  由于共青团能够主动地在改革全局中进行自身改革的探索,所以团的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改革为团的建设和团的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奋勇走入21世纪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明确回答了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规划了本世纪90年代继续前进的正确航程,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理想的壮丽前景。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是中国共青团的光荣传统。为了贯彻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使共青团组织在中华民族振兴,实现跨世纪宏图伟业的过程中,再创新局面,再谱新篇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3年5月3日至1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出席会议代表共1420人,代表全国270万个基层团组织和5680万名团员。
  会议召开时,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题向大会致祝词。这篇《祝词》深刻阐述了当代青年和共青团所应承担的崇高使命和所应肩负的时代重任,同时殷切期望广大中国青年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成为有远大理想的一代、勤奋学习的一代、艰苦创业的一代和道德高尚的一代。
  共青团十三大审议和批准了李克强代表共青团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各族青年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15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取得的显着成就和基本经验,突出地阐述了当代青年在跨世纪发展进程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同时明确地提出了共青团在此后五年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65名中央委员和110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团十三届中央委员会。5月10日大会闭幕前,共青团十三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产生了新的团中央领导机构。团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由30人组成,书记处由7人组成,李克强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共青团十三大闭幕以后,团中央为了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新形势要求的青年工作发展战略,决定在1993年6、7月间,组织团中央机关的105名工作人员,由书记处全体成员分头带队,分7路深入到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始了主题为“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的大型系统调研活动。这次调研结束后,在团中央书记处的组织领导下,通过认真分析、总结大量的调研资料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出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
  1993年12月5日至7日,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且通过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使全团有了具体落实共青团十三大各项工作任务的实施蓝图。
  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后,全团按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的要求,攥紧拳头,形成合力,有步骤、有重点地启动和推进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具有光荣传统的共青团在中共十四大路线和方针的指引下,开始向着21世纪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1993年12月中旬,团中央和全国铁道团委组织两万余名铁路青年志愿者在京广铁路沿线率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帷幕。接着,在1994年1月2日团中央又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94新春热心行动”的高潮。全国百万大中学生志愿者走上车站和街道,义务进行铁路春运服务和社区服务。2月中旬,团中央、全国青联实施“为科学家、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亲自参加了这次活动。3月5日和6日是全国实行新工时制后的第一个休息日,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在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发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活动,并以此为开端,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走上更加经常、更为规范的轨道,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和大旗从此遍布神州大地。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北京等地的青年志愿者在第六届“远南”运动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等大型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崭新的精神风貌。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广西柳州、云南丽江等地的青年志愿者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锻炼成为抢险救灾中一支召之即来,能打硬仗的生力军。
  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志愿者社区公益服务、大中学生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和扶贫服务团“三下乡”活动等全国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参与面和社会覆盖面。
  1996年7月,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2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对唐山青年志愿者为残疾人开展志愿服务予以充分肯定,并准确地概括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意义。当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也对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中国大地上广泛兴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当代中国青年豪迈的宣言书,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青年有信心、有力量担当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他们将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去播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
  199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岗位)”挂牌仪式在中央电视台举行,30个单位、部门首获这项荣誉。这一活动标志着全团开展的“青年文明号”活动拉开了序幕。2月5日,团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意见》。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牌匾题字。4月8日,团中央与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在首都机场为民航系统的4个“青年文明号”先行示范单位授牌。此后,团中央又先后与铁道部、建设部、内贸部等部门联合多次举办了“青年文明号”活动的现场会,会同一些行业部委下发了行业实施“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文件,使这一活动迅速在各基层单位广泛展开,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集体会聚到这块代表了最高职业文明的牌匾下面,他们以一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业绩为目标,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共振,与青年的立志成才共鸣,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青年文明号”活动用全新的方式公开了中国青年对社会的承诺,以优质的服务、文明的风尚加强了千家万户的联系。因此,这项活动在全国一铺开,各地如久旱之得甘霖,纷纷将这项共青团的活动推广成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
  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方兴未艾之时,“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亦在紧张策划启动。1994年2月8日,共青团中央、国家经贸委和劳动部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企业青工中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通知》,奏响了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序曲。继之,在7月8日,中国青年科技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团中央、全国青联推进“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一项具体行动。8月9日至10日,团中央又召开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研讨会,围绕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战略意义、跨世纪青年人才的时代素质和成长机制、跨世纪与青年工人培养战略等专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共识。9月2日,团中央、国家经贸委、劳动部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工技能月”活动启幕。在这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青年技术能手推广先进操作法,在全国3000多家企业开展绝活表演,有2000多万青工参加岗位练兵活动,1000多万青工参加拜师学艺等系列活动。1994年12月22日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120名全国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青年英模在主席台上就座,首都各界青年3000余人参加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12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接见了参加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的代表。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全面启动。此后,这项既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需求,又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的活动迅速在全国各行各业全面推开。
  在各类企业中,“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主要围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展开。“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是一座宽阔的桥梁,召唤着千百万有志有为的青年走向成功,走向成才,走向新世纪。
  在广阔的农村,“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则围绕“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展开。这个活动以农村基层团组织为依托,以共青团员为骨干,以农村青年为对象,通过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994年以来,在共青团的组织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中城市的近百万青少年先后参加了形式多样的成人预备期教育活动。1995年4月,团中央决定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的16至18岁的中学生中先期开展成人意识和成才意识的教育,举行18岁成人宣誓仪式,并将这一活动纳入“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在经过一段实践以后,这个活动逐步进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普及化的轨道,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共青团组织在积极与国家教育部门配合,精心实施“青年学生跨世纪素质发展计划”,全面推进“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大力兴办“希望工程”。与此同时,还特别注重发挥共青团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多方拓展培养人才的渠道。为了促进更多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青少年典型的榜样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了发现、培养和扶持杰出的青年人才,营造优秀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中,共青团建立了一套评选、表彰、推荐优秀青年人才的制度,每年都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使神州大地呈现一派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群星灿烂的壮观景象。
  共青团十三大以来,共青团在大力推进两项跨世纪青年工程的同时,还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落实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和要求,不断加强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组织建设工作,为团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994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问题的决定》。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共青团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月23日至25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团十三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认真学习和贯彻了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加强团的建设,更好地带领亿万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的要求,确定了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推进共青团的建设的工作方针,同时审议通过了《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团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要求团的各级组织围绕青年的根本利益,把育人与建功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青年服务体系和巩固调整发展基层团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青年作为加强团的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团的建设。
  团十三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团中央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集中全团的智能,于1995年3月正式向全团推出了“共青团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简称“服务万村行动”)。这个活动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对贫困乡村青年农民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政策服务、资金服务焕发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实施“服务万村行动”中全团上下注意突出一个“实”字,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提供扎扎实实的服务。为了给农村青年掌握致富本领、寻找致富门路提供具体的帮助,团中央建立了16个涵盖农业技术主要门类的全国青年星火培训基地,省、地、县团委建立科技培训推广基地近两万个;为了切实解决农村青年在开展脱贫致富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团中央建立了“服务万村行动”信息中心,基层团组织则结合本地实际组建劳务中介机构,介绍贫困地区青年到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此外,自1995年以来,各级团组织还积极发动和组织数百万名大中学生分赴各地农村,广泛开展以扫除文盲、科盲、法盲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扫盲和科技服务活动以及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同时发动社会捐赠,为农村学校建立希望书库、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建立书屋;团中央还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文件,对5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团组织兴办扶贫开发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同等优先,重点扶持的政策,各级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多方为农村筹措扶贫开发资金。中国共青团积聚了青年人的朝气、智能 、勇气、信心,向徘徊在中国田野上的贫困幽灵开战,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服务万村行动”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人的支持、鼓励和表扬。
  由于“服务万村行动”的方向正确,措施得力,使得农村松散瘫痪团组织大幅度减少,农村团干部素质得到提高,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状况明显改善、实力大大增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共青团在开展“服务万村行动”的同时,还积极做好团员发展工作和新经济领域的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合理调整团的组织机构,使之达到强化功能、焕发活力的目的。团的各级组织把发展团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宏大,能发挥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以多出人才为目标,注意把团干部培养锻炼成为适应团的工作现实需要和未来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青年成长进步为着眼点,走出团的基层建设新路,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组织运行机制。共青团组织和工作开始逐步向着以育人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法律手段和组织优势,协同社会力量,实施目标驱动和按体系运作的工作系统方向发展,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共青团的思想建设是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各方面工作的基础。团的各级组织在研究和分析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团的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要求,明确认识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团,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共青团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共青团承担跨世纪历史使命的需要,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和党对共青团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共青团中央在1993年2月19日发出《关于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安排》,此后还有计划地在中央团校举办省级团委书记读书班,引导广大团干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便于广大团员和青年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观点,在1994年5月团中央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专门编选出版了《邓小平著作选读(青年读本)》。这一系列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团干部、团员和青年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共青团的思想建设。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此前后,中共中央还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共青团的各级组织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党中央的各项决策精神,正确把握党中央的总体部署,积极引导各地团员和青年通过开展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实践活动培育青年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引导团员和青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正确对待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支持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根据党中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国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变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使共青团真正做到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动员大会。这次大会为社会主义中国阔步走向21世纪奏响雄壮的序曲,向中国青年发出了时代的召唤,同时也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动员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国共青团经过精心筹备,于1998年6月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1469名各界青年代表满怀壮志豪情,肩负着6850万共青团员的嘱托,共议中国青年跨世纪的宏伟大计。
  党中央对于这次会议给予了巨大的关怀和支持。会议开幕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到会祝贺,并且在开幕式前亲切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与他们合影留念。在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大会发表题为《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的祝词。他在祝词中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高度评价了青年和共青团的历史作用,同时希望跨世纪一代青年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科学信念,努力学习实践、掌握过硬本领,培养优良品德、弘扬文明新风,矢志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创新,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实践中成长进步,贡献力量,建功成才。6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还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成员及部分团十四大代表座谈,并且在座谈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党中央对共青团和青年的关怀和期望使得全体代表深受鼓舞。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周强代表共青团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团结带领各族青年为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周强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共青团十三大以来的工作后指出:在跨跃世纪的新征途中,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继续深化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努力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发愤学习、锐意创造、自觉奉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努力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这次会议最后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并选举产生了由177名中央委员和118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在共青团十四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由23人组成的团中央常委会和由7人组成的团中央书记处,周强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共青团十四大刚刚落幕,中国就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各级共青团组织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配合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于抗洪抢险斗争。与此同时,团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为了把团十四大制定的跨世纪青年工作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又集中了全团的智能制定出《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这个《纲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跨世纪发展,着眼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针对共青团在跨世纪征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实现跨世纪新发展的战略措施,从而为全团工作规划了十分明确的发展蓝图。此后,团中央带领全团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实现“十五”计划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1998年12月召开的共青团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团十四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纲要》提出了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这就是:“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帮助青年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推进重点工作,形成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总体部署相适应的工作格局。通过构建工作体系和加强团的建设,在形成青年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和巩固工作基础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同时,还强调指出共青团在实现跨世纪发展中,必须根据世纪之交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着力构建青少年工作体系。主要包括:青少年组织体系;青少年服务体系:青少年参与体系;青少年信息网络体系。在构建青年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优势,发挥好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优势,坚持用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推动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团组织联系社团的优势,运用有社会影响的活动载体,积极吸纳和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化运作机制,使团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团十四大以后,共青团组织以团干部、大学生和各条战线青年骨干为重点,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抓住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建团八十周年等重要契机,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团属新闻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开辟网上青少年思想教育新阵地。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大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为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广泛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实施示范推广科技项目,带动大批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大力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引导青年职工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投身创新实践,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围绕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通过青年专家科技服务团、科技创新论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海外学人回国创业等形式,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1999年4月推出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动员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完成工程项目882个,植树造林280多万亩,增强了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博士服务团、青年企业家西部行、少数民族团干部培训等活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信息、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服务。
  充分发挥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社会新风。团十四大到十五大五年之间,共组织青年5000多万人次参与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丰富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促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大中专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在活跃社区文化、方便群众生活、优化社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手拉手活动促进了广大少年儿童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希望工程五年共筹资资助82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4034所希望小学和一批希望网校多媒体教室,进一步倡导了尊师重教、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颁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组织青少年与“法轮功”邪教作斗争,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社会稳定。大力表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青年典型。
  着眼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针对青少年学习成才的强烈愿望,推出了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千宫百万培训、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全面提高素质。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大力实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帮助青年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青年文化广场、青年文化节等活动,组织实施团的“五个一工程”,活跃青年文化生活。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展普法教育,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和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开辟网上青少年教育服务阵地,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适应新情况、新趋势,全团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中青网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8家新闻宣传网站。建设了“血铸中华”、“民族魂”和毛泽东、邓小平等50多个专题纪念网站,形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群。中国共青团网站被评为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以中国共青团网站为龙头、包括300多个团属网站的工作网络,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之间架起了新型桥梁。启动实施共青团县县上网工程,为实现县县上网、全团互联奠定了基础。
  坚持党建带团建,大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的建设迈出新步伐。贯彻落实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精神,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扎实开展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在巩固国有企业和学校等领域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区、民办高校等新领域的团组织建设。按照强乡带村的思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团建创新,探索出联合建团、依托建团、社区建团、公寓建团等灵活多样的团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扎实开展“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促进了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探索了流动团员管理的新模式。加大发展团员的工作力度,目前全国有共青团员6986万。切实加强推优入党工作,共推荐299万名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
  少先队组织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了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青年外事工作更加活跃,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青年和青年组织的友好交流,成功举办中越、中日、中俄等大型青年友好交流活动和APEC青年节,积极拓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等国际青年项目合作。
  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团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统一思想,迅速行动,周密安排,动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击非典的新长城。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科学地总结了二十三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3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的祝词。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作了题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确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主题,并在团章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大会指出,共青团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用科学理论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坚持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努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领下,做到服务大局有新贡献,服务青年有新作为,团的建设有新发展,不断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会议还提出,“共青团要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以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的工作思路,并强调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团组织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南海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  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  向全国广大青年提出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三点希望的同时,强调指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征程中,共青团要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和发扬团的优良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要创新,二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三是在自身建设上要创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个新起点”和“三个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为共青团工作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且成为今后共青团事业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再铸新的辉煌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共青团十五届二中全会于2003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工作战略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共青团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还从青年思想教育、青年参与、青年发展、青年事务、青年组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了我党55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肩负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
  2004年12月,共青团十五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问题。周强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讲话。团十五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提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基本任务是: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使“五个有”(有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支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队伍、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并适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活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经费和阵地)团组织在学校、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中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在农村和社区团组织中达到60%以上,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组织中达到50%以上。在此基础上,创建大批“四个好”(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经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构建自我运转能力更强、团员青年参与程度更深、社会化水平更高、更加富有效能的组织运行机制,把基层团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2004年2月和10月,分别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央8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两个文件精神,团中央随即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并制定了《团中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工作推进计划》:还会同教育部起草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意见》,与有关部门一起联合卜发了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网络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央两个文件的下发和贯彻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5年1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和描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基本任务。   
  2005年12月,团中央召开了团十五届四中全会,对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具体部署。王兆国同志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紧紧围绕“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广大团员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同志也作了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讲话。全会还审议并通过了《共青团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实施“十一五”规划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决定》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决定》   
  党中央对这一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就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访问老挝时,特地安排时间亲切看望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队员,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与工青妇全国政协委员座谈讨论时,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工青妇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12月7日曾庆红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题听取了团中央书记处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共青团的工作成绩,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具体部署。   
  2006年12月团中央召开了共青团十五届五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研究部署明年共青团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在会议上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团组织要更多地发挥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把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要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工作方式,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共领域组织职能发挥的工作定位,广泛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  
  2007年5月4日,团中央在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召开了中国青年群英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大会发了贺信。他在贺信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团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贺信精神的热潮。   
  团的十五大以后,共青团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团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各级团组织引导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在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形势下,在全团开展了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全团还广泛开展了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学习、创造、奉献为主题的“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团中央还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实施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三级培训网络,不断创新理论建设的形式和载体。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团组织还积极开辟网上青少年教育阵地,大力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群。到2006年底,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的总访问量已达2.3亿人次。同时,团中央还大力推动县县上网工程,初步实现了全团工作网站互联。
  党建带团建和“推优”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以落实“五带一优化”要求为重点,团的建设开始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各地团组织逐步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和团建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在党建的带领和推动下,各级团组织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组织创新中,基层团组织突破了以单位为依托、与党政建制相对应的传统组织模式,实行了联合建团、依托建团、挂靠建团、社区建团、网上建团等多种建团新形式,农村团组织也按照“强乡带村”的思路,合理调整了基层团组织的设置和架构,加强了集中整顿和建设。在团员管理方面,建立起了动态、开放和协作式的流动团员管理机制,并采取了多重组织覆盖的新型组织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和实施了电子团员证制度,广泛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联系和管理团员。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逐步深化,县(市)团委、基层团委和团支部三级联创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团建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不断加大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的建团力度。青年中心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青年中心5000多个,有效提高了农村和城市社区青年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青年工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活跃了基层的青年工作。上海、江苏等地的团组织在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上海闸北和闽行两区在政府设立了青年事务局,浦东开发区设立了青年事务署。上海和江苏还分别制定了“青少年‘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列入了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在推动青年事务管理和协调机制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同时,共青团组织着眼青年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青年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各级团组织从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围绕青年就业创业、扶贫济困和权益保护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工作。从青年就业创业的需求出发,团组织全面推进青年创业行动、青年就业促进计划、成功创业计划、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工岗快递”行动、青年成长社区计划、推出了一批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新建了一批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从培训、融资和经营方面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青年志愿活动有了迅速发展,相继推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国际合作发展计划。2002年5月,中国青年组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了“志愿服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北京宣言》被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列为200l国际志愿者年后续行动重要成果。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国际交流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到2006年,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已从2000年的24000个发展到89000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1700万人,有1.5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2008年奥运会青年志愿者报名申请人数已超过100万人。希望工程在18年的时间里,共向社会各界募集了35亿元捐款,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3000多所希望小学,资助了300多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开展大学生济困助学、“真情助困进万家”、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四进社区”和“三下乡”等活动,为贫困学生、进城务工青年、下岗失业青年、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少年、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和流浪未成年人等青少年群体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在维护青少年权益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深化了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大力加强12355青少年网络服务台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青少年与青少年接受服务的有效对接。同时,还积极推进进城务工青年维权服务站(点)的建设,开展青春自护、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未成年入网脉工程、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青春红丝带、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扩意识和自扩能力。各级团组织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针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社会监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共青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团实施了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以“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为主题,以培养新型青年农民、发展农村青年文化、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创新青年组织形式为着力点,引导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地团组织深入开展了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举办了青年精英论坛和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为青年的创新实践提供舞台,为创新项目与市场的对接搭建桥梁,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引导青年参与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新的贡献。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团中央大力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母亲河,齐心促和谐”为主题,积极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实施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三江源”、“绿色奥运”等青少年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建设青少年绿色家园和各种纪念林。到2005年上半年,保护母亲河行动吸引了三亿多人次青少年参加各项活动,面向海内外筹集资金达2.5亿元,在母亲河流域共建设了1089个总面积达387万亩的造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状况,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8年6月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代表党中央致祝词。1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团十六大代表,肩负着7500多万共青团员的重托出席盛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陆昊代表共青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分为8个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青年;新时期共青团的光荣职责;组织动员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把服务青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代表和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的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团十六大代表亲切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要勤奋刻苦学习。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他要求团的组织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的祝词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共青团事业指明了方向。


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579号  邮编:225002
电话:0514-87889309  
版权所有:扬州生活科技学校 © 2022    网站备案:苏ICP备09065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