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规划与实施方案
扬州生活科技学校
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生涯为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划分专业方向,并确定课程标准,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尽早地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并通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科学、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融合,与学生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发展目标
总目标:通过采用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边调查、边优化的课程改革推进策略,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以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结合我校发展实际,确立专业发展规模:中职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我校独立设置专业,将切实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动力,实现本层次、本专业在校人数达800人左右的规模,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示范专业;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专门化发展方向:机械加工技术专门化方向。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为此,我校确立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下:
1.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立并完善教学法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4.建成国内先进、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
5.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6.加强开发学校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促进职教与经济的结合。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按照“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9年起我校首先从0901、0902、0903、等三个中职类班级实施课程改革。现就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简要介绍如下:
(一)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目标,开发实施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1.明确中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目标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等有关职业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关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结合本地区本专业领域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见下表2),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依据。
2.开发实施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专业教学部、教研室负责实施,对行业及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养要求与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分析、论证,本着 “必须够用,兼顾发展”安排、调整主要文化基础课程,突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结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文化基础课程结构,把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加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比例,充实德育课的内容,引进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尤其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终身发展能力和观念的教育培养;以“必须、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整合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强调“必须、会干、管用”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训练项目课程;以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按照“跳一跳,够的着”的原则让学生按照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拓展训练课程,打破原有的按照学科为中心和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表2
中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目标
类 别 内 容 | 中职 |
人才培养模式 | 按照“实践引领,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制3年,即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 |
人才培养目标 | 面向制造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专业生产的相关管理,通过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普车中级或装配钳工(中级工)、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
表3
中职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序号 | 模块名称 | 具体课程 | |
1 | 文化基础课程 | 德育 | 入学教育与军训 |
法律基础常识 | |||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 |||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 |||
公益劳动 | |||
语文基础 | |||
工程计算与逻辑常识 | |||
企业实用英语 | |||
科学常识 | |||
体育与健康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
2 |
专业核心基础 课程及训练 项目模块 | 机械识图及AUTOCAD | |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 | |||
机电一体化设备概论 | |||
钳工技术训练 | |||
车工技术训练 | |||
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常识 | |||
电工电子 训练项目 | 电工电子训练 | ||
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 | |||
3 | 专业化方向 课程及训练 项目模块 | 机械加工 技术方向 |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 |
数控车削编程及技术训练 | |||
数控车(中级工)技术强化训练 | |||
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常识 | |||
机电设备 维护与维修 技术方向 |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 | ||
机械拆装技术训练 | |||
装配钳工(中级工)技术强化训练 | |||
维修电工(中级工)技术训练 | |||
4 | 拓展训练课程 | 人文素养类 | 文化与礼仪 |
书法 | |||
心理健康 | |||
知识拓展类 | 特种加工技术 | ||
操作技能类 | 数控线切割机床加工技术 |
注:表3拓展训练课程模块列出的只是部分课程(任选)。
(二)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陶行知先生说过“先行而后知”,为突出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采用专用实习周的做法,尤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以行动载体为主要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法,也就是寓知识情感态度于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以做为主,做学互动,学评结合,使教学从传统的“应学什么”改变为“会做什么”,指导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将应知、应会、情感、态度融入课堂,积极探索创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以工作项目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以工作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对于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专业化方向课程及训练项目模块,以及部分拓展训练项目模块,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比如,改革后的机械识图及AUTOCAD就是将原来的“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和部分公差知识进行整合而设置;改革后的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综合了以前工程材料等多门学科整合而得,彻底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尤其是在专业化方向课程及训练项目模块的课程内容组织中,采用中心备课组的形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结合现代企业实际生产中的要求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注重在课程内容里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做-学-做的过程中,体会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明确要感知什么、模仿什么,使学生达到从会操作进而能独立连贯操作的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案例设计上,积极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通过以“学”的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人点,任务和主题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车工技术训练项目模块中就准备实施千斤顶、榔头柄等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且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的典型产品技术训练项目,让学生在典型产品的生产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4.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为此,中心备课组坚持制定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本专业中职学生鼓励其通过技能中级训练获得车工中级工技能证书,明确要求毕业时要按照专门化方向拿到数控车中级工技能证书或维修电工、装配钳工中级工技能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核心教学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先向学生灌输基础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比如将机床及工量刃具的基础知识、相关图样识读、加工工艺、材料特性、检测方法等内容穿插到车工、钳工等训练项目里讲授就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机械识图及AUTOCAD和机械识图及CAD模块重在识图能力培养,在教授有关投影知识时,改变以往偏重绘图能力培养的做法,强化识图能力。比如在第一章的内容结束之后,安排课后作业时,布置一些根据所给视图,用硬纸板、胶合板等手头易找的材料制作几何模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识图能力;模仿企业学徒模式,采用纯粹的项目教学,让每一个项目都由教师先示范,学生学着做,每一个项目结束后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由专业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再进行评价,接着进行每一项目所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当然,实施教学时要视情况灵活机动,比如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项目的有些模块,就要先介绍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然后才能进行实践训练操作。
以实践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标准的做,有目的的学,极大地减少了以前学生听文化课也好专业课也罢,往往大面积范围不知所云,课堂“倒伏”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在学中做,强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实施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的同时,注重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熏陶,使学生及早地适应工厂化管理。比如:09级中职层次的课改实验班学生在教学工厂里实训时,要求牢固树立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企业管理理念,也都领会到了“日常保养做的好,设备精度不会跑”、“革除马虎之心,提升产品品质”、“累积点滴改进,迈向完美品质”……等企业文化的蕴涵。老师还能及时利用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每次课前、后3~5分钟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不断得到了强化。
(三)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因此,本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彻底改革原有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重心以及单一的评价主体,研究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以能力评价为中心,形成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与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评体系。
评价和考评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为充分检测模块化项目训练成果,进一步评价“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成果。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从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出发,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尤其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每一个训练模块后的评价,采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然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抽样检测,评价结果按权重计入整个项目的考核评价之中;突出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力求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结合教师技能比赛,一方面建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奖励机制,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示范课的评选活动;另一方面以评促建,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教师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情,以教师专业技能的切实提高反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广泛推进。部分由相关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比如数控车(铣)项目训练,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稳步推行学分制管理,最大可能地实现课程的可选择性,使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方向教学得以有效实施;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获取相应学分。
2.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调控、激励三大作用
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的规格。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体验、方法技能的掌握、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调控、激励三大作用
(四)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着力开发校本课程
1.结合本专业课程改革需要,逐步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管理制度是制约学校课程内容结构改革的重要因素。课程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标准部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课程编制部分,校历制定,课程表的制定;课程实施部分,如研究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讲授等;课程实施条件部分,如教材、教具、设施、设备;课程评价部分,如测验、评定、考查等。
2009年起由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统筹,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教学部一方面逐步建立起项目课程开发制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度、教师业绩评价和教师发展制度、课堂管理制度、实验(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制度、教学计划开发和管理等制度并逐渐完善学分制,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对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职教理念充分到了体现,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充分得到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的把握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项目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实现“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提供了制度保障。
2.发挥团队优势,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本专业目前正在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比如车、钳工技术训练为重点,组成多个课题组,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目前车工、钳工、数控技术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等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效果就非常明显。
五、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为课程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切实发挥行业企业对课程改革的指导、参与作用,使课程改革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与市场、与地方需求密切结合。
(二)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科研保障
将相关教学部门、教科室、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研组长吸纳进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充实课改科研力量。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课改过程中,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进行课题目标细化,研究任务分解,确保一线骨干教师人人参与课改研究;强化对课改研究过程的控制,加强课改成果的实验验证和修订完善,保证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研究重点转向课程改革实验方面来,不断加强校本研究。
(三)制定翔实的课改推进计划和相关制度,保障课改工作有序开展
按组织动员——课改培训——研究任务分解——课题统筹——实验论证——修订完善——成果推广落实的基本程序,由领导小组确定课改推进日程。建立教师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制度和定期交流、检查、评比制度;形成了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机制
(四)设立专项资金,为课程改革提供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用于课题调研、研究物资消耗、人员培训以及课程开发、设施更新等工作。制定有效的专项经费管理机制,经费运作方式应起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作用。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必然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以理实一体化的示范公开课的评选活动为龙头,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专业教师成长机制
可以说,制约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准。为此,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评价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过程中突出课程能力,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教学生产实习时,师生同训练;利用假期举办教学业务和实践技能培训班,举行一次教师技能比赛;组建学校职业技能评定委员会,对于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进行内部考核评定并按月发放奖励津贴;“老”带“新”,“高”教“中”或“低”;校企挂钩,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改善教师专业结构;以课程改革为主旨,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教学能手等的评聘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培训,重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有意识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外及国外相关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一线教师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强调校本研究的基础性、主干性地位,强化教研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创新永恒的主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价值。但课程改革目前还处在不断摸索和实验的阶段,还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我校将继续立足本地,放眼长三角,按照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从市场的需要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遵循“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的原则,按照既有前瞻性,又有科学性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推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打好改革征程中的每一仗,争取取得更大更丰硕的战果,培养出更多更适合地方经济建设的一线操作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