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扬州生活科技学校是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普通中专校,原隶属国家煤炭工业部,1998年体制改革后下放到江苏省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局。我校于2004年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几年来,学校采取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的主干专业,专业至开办以来,已为社会相关行业培养了400多名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校内设有江苏省琼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要指标

(一)事业规模

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共有在校生12个班级,在校生人数483人,一年级149人,二年级196人,三年级138人。

(二)教师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17名,与该专业学生数比例为127.9,专业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本科率达到88.3%;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人,分别占24%23.5%,双师型教师为11人,占64.7%,其中有3名省级考评员;另外,还有3名省级高级考评员(兼职)。

(三)装备设施

校内设有机加工实训中心,其中:车工实训室总面积2000平方米,52工位,车床28台(CA6132车床20台、CA6140车床6台、数控车床2台、锯床1台、立式砂轮机3台);钳工实训室总面积260平方米,80个工位;电器控制实训室总面积60平方米,54个工位;PLC实训室总面积60平方米,40个工位;拆装测绘实训室面积80平方米,48个工位;机电技术综合实训室面积60平方米,40个工位;计算机实训室面积60平方米,48个工位,同时还与扬州职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机加工实训中心作为我校机电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校内实训设备总价值305.10万元。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专业论证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产业调整的需要,积极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拉长专业链,形成专业群。

在专业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围绕专业现代化建设进行研讨,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走向和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并认真进行分析,同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实际跟踪调查统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于2008年开办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二)专业装备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装备建设,以一流的设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主干专业。

教学实习设备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特点重在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决定了学校必须把专业装备建设放在专业建设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确定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装备建设的几项原则:一是集中资金,重点投入;二是设备要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是功能齐全,数量足够多,能满足教学和实训需要;四是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实现低成本建设;

(三)课程改革

坚持“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理念,致力于将传统学科型课程结构体系改变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整体优化

将“文化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这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体系调整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三部分,以基本素质培养为项目课程的主线,并提出了学生复合工种技能鉴定的要求,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仍为学科性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逐步改为项目课程,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专业课程。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课程设置思路

目前就机电专业而言,实际上我们的专业模块设置,特别是技能实训模块这方面,已经基本上走上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之路,例如,机电相关的实习实训,比如钳工、车工、电器控制、PLC、数控等,已经实现了工种轮换实训,集中实训,规范实训,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独立操作技能之后,就进行相应工种的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项目任务促进技能学习与提高,最终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并且能胜任岗位操作的技能。

(四)师资队伍

一是对原有教师提出继续教育要求,并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继续引进一批专业对口的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三是加强教育科研,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每年都有计划的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加强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使专业教学与企业接轨,使培养的学生更具适应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在教材建设方面,系部组织部分老师分别编写了《钳工》、《车工》《电工》等多本校本参考教材,系副主任季琴老师参编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的《FANUC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在产教研方面,成俊、苗洪敏二位老师受聘于扬州三鑫矿山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参与该公司“皮带监测仪外形设计”“新型曲面吸能装置”的共同研制和开发,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四是明确规定专业教研组教研活动,一周理论、一周实践为主题的活动。五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师表形象,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列为考核奖惩、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促进了一支精通业务、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的形成,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实习就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以苏、锡、常、扬等地区大型机加工及机械设备安装公司为集中就业点。同时部分优秀毕业生以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汤鑫,男,20049月入我校就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076月毕业至今,就职于江都万全机械有限公司,目前担任第二车间制造部主任,其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胡金保,男,20059月入我校就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086月毕业至今,就职于江都胜赛思(扬州精密压铸有限公司(美资企业))集团,2009年下半年,因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突出的职业技能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提升为精密加工部组长,是我校08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五)技能竞赛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技能竞赛”,学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专业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队常年坚持训练,近三年来,在省、市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加扬州市教育局、劳动局组织的职教师生技能大赛,曾先后获得钳工教师组第三名、维修电工教师组第二名、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教师组第二名、车工技术教师组第二名、说课比赛专业教师组第三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组第三名、数控技术学生组第二名、车工技术学生组第三名、江苏省省大赛(教育厅组织)车工技术教师组优秀奖等。

三、今后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

1、完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适应的办学模式。

除学历教育外,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学资源优势,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机电专业相关工种的职业培训,更加及时有效地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订单式”培养份额,为企业输送合格技术人员的同时又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要继续加强联合办学力度,放大教育资源的功能。

2、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创新。

进一步丰富实训基地的职能,加强实训基地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实训基地综合效益。同时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力度,充实机加工实训中心的设备,建立自动控制实训室以及气、液压传动控制实训室。

3、师资队伍建设要有新目标,课程改革要有新突破。

进一步加大师资的校本培训,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以及出国培训力度,对非示范类的专业师资课改理论不足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推广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模块化体系教学方法。

4、进一步尝试产教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加大专业教学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力度,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或讲座,同时积极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及时给教学资源补充新鲜血液。努力开创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互利共赢,资源共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贤的话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职业教育探索永无止尽,专业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改革充满着挑战,同时也从满着强大的诱惑力。我们相信,有地方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学校领导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有专业团队的矢志不渝,不懈努力,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579号  邮编:225002
电话:0514-87889309  
版权所有:扬州生活科技学校 © 2022    网站备案:苏ICP备09065388号-1